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DVD-ROM)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新出审字[2011]814 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9325/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5-3216。本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专业性电子学术期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本刊为中英文双月刊,逢双月下旬出版。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本刊以从事肾脏疾病相关专业医务和科研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采用图文声像多种形式,反映肾脏病学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信息与成果,宣传介绍肾脏病防治措施,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我国肾脏病学研究与临床工作发展。光盘内包括所有文章的电子版内容,以及专题演讲视频、专家讲座视频、热点问题讨论会视频、临床病例讨论会视频、查房视频、手术操作视频等。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鼓励临床与科研创新,倡导学术民主与学术争鸣,反映我国肾脏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肾脏病领域的学术交流。

Chest前沿速递|肺毛霉菌病的诊断启示

时间:2023-12-01 09:38:09

导语   近期,发表在CHEST(IF:9.6)的一项研究表明肺毛霉菌病(Pulmonary mucormycosis,PM)的疾病表现和不同诊断方法的贡献可能受患者疾病基础状况的影响,这可能影响诊断策略的考虑,以下为研究详情。

 

研究背景及目的

毛霉菌病的诊断具有挑战性,往往延误而导致较高死亡率。超过25%的PM患者在接受适当抗真菌治疗前死亡。PM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目前尚未在包括宿主因素的大型真实世界研究中描述。我们假设诊断工具的作用受患者基础状况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不同基础条件下的疾病表现和诊断工具的作用,以优化诊断策略。

 

研究方法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2019年间六家法国教学医院的所有PM病例。病例根据更新的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标准进行定义,并添加糖尿病和创伤作为宿主因素,血清或组织标本PCR阳性作为真菌学证据。胸部CT扫描进行集中审查。

 

研究结果

共纳入114例PM病例,其中40%为播散型。患者主要基础疾病为血液恶性肿瘤(49%)、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1%)和实体器官移植(17%)。播散型PM的主要播散部位为肝脏(48%)、脾脏(48%)、脑(44%)和肾脏(37%)。影像学表现包括实变(58%)、胸腔积液(52%)、反晕征(26%)、晕征(24%)、血管异常(26%)和空洞(23%)。

 

53例患者中42例(79%)血清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阳性,96例患者中46例(50%)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阳性。11例BAL结果无意义的患者中有8例(73%)经胸肺活检结果确诊。总体90天死亡率为59%。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更常有血管侵袭性表现,包括反晕征和播散性疾病(P < 0.05)。血清qPCR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贡献更大(91% vs 62%;P=0.02),BAL对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作用更大(69% vs 41%;P=0.02)。主要病变直径>3cm的患者血清qPCR阳性更为常见(91% vs 62%;P=0.02)。总体而言,qPCR阳性与早期诊断(P=0.03)和开始治疗(P=0.01)相关。

 

结论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影像学表现可影响PM的疾病表现和诊断工具的贡献。血清qPCR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诊断更有帮助,而BAL检查结果对无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更具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