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DVD-ROM)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新出审字[2011]814 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9325/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5-3216。本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专业性电子学术期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本刊为中英文双月刊,逢双月下旬出版。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本刊以从事肾脏疾病相关专业医务和科研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采用图文声像多种形式,反映肾脏病学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信息与成果,宣传介绍肾脏病防治措施,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我国肾脏病学研究与临床工作发展。光盘内包括所有文章的电子版内容,以及专题演讲视频、专家讲座视频、热点问题讨论会视频、临床病例讨论会视频、查房视频、手术操作视频等。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鼓励临床与科研创新,倡导学术民主与学术争鸣,反映我国肾脏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肾脏病领域的学术交流。
颗粒剂祛痰药:18亿市场的创新角逐
时间:2025-08-06 09:43:33
近年来,医药行业创新浪潮席卷全球,剂型改良成为企业突破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抓手。在祛痰药这一传统治疗领域,一场围绕新剂型的市场争夺战正悄然升温。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颗粒剂型经典祛痰药的市场规模已突破18亿元,近40家制药企业纷纷布局,犹如赛道上蓄势待发的选手,只待发令枪响便展开激烈角逐。
颗粒剂型为何成为市场新宠?
与传统片剂相比,颗粒剂具有溶解快、吸收好、便于调整剂量等显著优势。对于儿童、老年等吞咽困难人群,颗粒剂可直接冲服,大大提升用药依从性。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任指出:"就像把大块方糖换成细砂糖,有效成分不变,但溶解速度和服用体验截然不同。"这种"化整为零"的创新思路,使得老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40家企业竞逐的底层逻辑
市场热度背后是清晰的商业计算:一方面,经典祛痰药临床使用超20年,安全性经过充分验证;另一方面,剂型改良属于"微创新",研发周期和成本远低于新药开发。有分析师用"旧瓶装新酒"比喻这一现象——药企只需投入约3000万元研发费用,就能撬动数亿元市场规模,投资回报率令人心动。目前入局者既包括传统制药巨头,也不乏专注剂型创新的Biotech公司。
颗粒剂技术门槛暗藏玄机
看似简单的剂型转换实则暗藏技术壁垒。药物颗粒需要平衡溶解性与稳定性,既要保证遇水迅速崩解,又要在储存期间保持成分稳定。某企业研发总监透露:"就像制作速溶咖啡,既要颗粒细腻易溶,又不能添加过多辅料影响药效。"目前头部企业已攻克微丸包衣、骨架型缓释等技术难点,使得药物在胃部快速起效的同时,还能延长作用时间。
市场格局或将重新洗牌
随着更多企业加入战局,行业即将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医疗器械经销商王经理观察到:"现在的情况很像智能手机发展初期——大家都在做触屏机,但最终胜出的必定是体验更优的产品。"预计未来三年,颗粒剂祛痰药市场将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长率,但市场份额会向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集中。部分企业已开始布局复合颗粒剂型,试图通过"祛痰+止咳"等组合拳建立差异化优势。
这场围绕剂型创新的竞赛,本质上是医药产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的缩影。当政策鼓励、临床需求与技术突破形成合力,即便是经典老药也能迸发新的商业价值。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过热竞争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企业需在创新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正如行业专家所言:“剂型改良是手段而非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患者获益这个根本上来。”